2014年7月16日 星期三

拋光原理介紹PART1

拋光加工原理

利用柔性拋光工具和磨料顆粒或其他拋光介質對工件表面進行的修飾加工。拋光不能提高工件的尺寸精度或幾何形狀精度,而是以得到光滑表面或鏡面光澤為目的,有時也用以消除光澤(消光)。通常以拋光輪作為拋光工具。拋光輪一般用多層帆布、毛氈或皮革疊制而成,兩側用金屬圓板夾緊,其輪緣塗敷由微粉磨料和油脂等均勻混合而成的拋光劑。拋光時,高速旋轉的拋光輪(圓周速度在20米/秒以上)壓向工件,使磨料對工件表面產生滾壓和微量切削,拋光的去除單位很小,故加工效率低,且因為使用容易變形的拋光機,故為容易產生形狀崩潰的工程。所以在施工上儘可能以較少的去除量,獲得光亮的加工表面,表面粗糙度一般可達Ra0.63~0.01微米;當採用非油脂性的消光拋光劑時,可對光亮表面消光以改善外觀。

拋光加工效率的因素

  • 拋光加工量 R=k.p.v.t 其中p為拋光壓力、v為拋光速度、t為加工時間、k為比例常數。
  • 拋光效率與附加壓力(p)及拋光距離(v.t)成正比。
  • 為了保持一定的加工效率,除了拋光壓力、速度等加工條件外,嚴加管理研磨液濃度、溫度、拋光機的狀態等,是使拋光穩定的重要因素。

研磨的加工變質層

  • 加工變質層使工件材質的結構、組織和組成遭到破壞或接近於破壞狀態。在變質層部分存在變形和應力,還有其物理的和化學的影響等。硬度和表面強度變化等機械性質和耐腐蝕性等化學性質也與基體材料不同。
  • 硬脆材料經研磨後的表面 ,經研磨的單晶矽表面,使用氟、硝酸系列的溶液進行化學浸蝕,依次去掉表層,用電子衍射法進行晶體觀察時,從表層向內部的順序為非晶體層或多晶體層、鑲嵌結構層、畸變層和完全結晶結構。另外,從使用X射線衍射法的彈塑性學的觀點來評價,則表層是由極小的塑性流動層構成,其下是有異物混人的裂紋層,再下則是裂紋層、彈性變形層和主體材料。
  • 在研磨金屬材料時,雖不發生破碎,但磨粒轉動刮削時,由於材料承受了塑性變形,通常形成與上述矽片相類似的加工變質層。相反,例如是多晶的金屬材料,則越接近被加工的表層,晶粒越微細,累積位錯在最表層,變成非晶質狀態。在這部分,金屬與大氣中的活性氧結合,變得活躍。另外,有時發生因塑性變形而使磨粒等容易嵌進金屬。
資料來源:網路彙整

沒有留言: